搜索

明庆忠:新时期的文旅融合解读

来源:爱游戏电竞app 日期:2024-01-17 15:03:12 浏览量:15次

  五大幸福产业的重头戏,文化与旅游融合可以轻松又有效消解新时代我们国家旅游发展中的美好向往需求与供给不足矛盾、落实好十九大精神。所以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汇合或整合重组,逐步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

  文旅融合是建立在文化与旅游差异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二者之间的一些资源、属性、功能、服务及其对象等交集上。

  “融”代表的含义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要探寻到其各自资源要素相互渗透、流动交换的合适路径。一是基于资源要素禀赋的融合,二,基于技术创新的融合,三,基于市场优势的融合。

  “合”首先要与区域发展的策略相适应,其次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设计相适应。因而:(1)文旅融合是一种互动的要素资源整合;(2)文旅融合是一种互补的产业价值创新;(3)文旅融合是一种认同的动态优化过程;(4)文旅融合是一种系统的多元方式交融。

  文化价值不等于旅游价值,文化不等于旅游,旅游不等于文化,文化旅游利用,旅游富含文化,二者互用互促共同转化,只有文旅融合才能1+12。(1)跨文化体验的旅游,体现旅游的主旨和内涵。旅游产生各种文化的碰撞。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促进的是互动式文化交流方式,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幸福。追寻幸福是文化和旅游关系的本源。

  (2)民生为本的旅游,提升人们文化幸福感。文化与旅游都是幸福产业,根本的交集在于民生领域、融合在幸福产业和美好生活。具有文化体验和文化内涵的旅游是将旅游的幸福本质转化为幸福现实的关键。

  (3)两业定位的旅游,构建国家级战略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以人民为中心,遵循游客至上、服务至诚的国家旅游业核心价值观。

  (4)文化旅游的融合,产品竞争力的体现。旅游服务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走差异化战略才能赢得机遇。旅游的各要素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服务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

  文旅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文化行为、体验需求(物质的、精神的)紧密关联的领域。主要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旅游和文化从来就是相生相伴、相互交融。寓教于游,育学于游,在恬静休闲中感知文化、领略文化,细雨无声,自然流畅,可起到教室、图书馆、会议等起不到的作用;民间交往,形式丰富,渠道多样;可跨越区域、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语言,进行无障碍交流、传播,可起到其他传播方式起不到的作用;可持续、可传承交流、传播文化,可起到运动式、活动式、阵发式的形式所起不到的作用;文化产业,一旦与旅游融合就也才能成其为产业,也走向了市场,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

  文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旅产业对传统产业体系转型起推动作用;对消费市场有很强的拉动能力,同时促进就业;对相关产业资源整合利用、效益增值有促进作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分工”的概念,并用制针厂的例子论证了分工大幅度提高效率的论断。美中不足的是,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强调分工的作用,并没有讨论分工产生的原因。其后的新古典经济学转向了研究资源稀缺性和分配的问题,而不再关注分工。对分工的研究,必然回避不了对制度和组织的探讨,有两位经济学家做出了里程碑式的成果:一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哈里·科斯,另一位则是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独辟蹊径地讨论了产业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扩展规模的界限问题,科斯创造了“交易成本”来予以解释,提出通过比较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来确定自身规模扩张的边界。把交易成本定义为“利用价格机制的费用”或“利用市场的交换手段进行交易的费用”,包括提供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和执行合同的费用等;认为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当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的边际成本时,就是企业规模扩张的界限。杨小凯从微观层面解释了分工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推动作用,认为分工是一种制度性与经济组织结构性安排。个人最重要的生产决策是选择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化使一个人专注于某项工作,其在该项工作上的效率必然高于非专业化劳动者,所有人的专业化经济合起来就是分工经济。个人的第二考虑是市场与企业组织的选择,杨小凯借用了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衡量标准是交易成本的大小。随市场的扩大,各项分工之间的交易费用上升,但只要劳动分工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增加超过了交易成本的增加,分工就有进一步演进的潜力。对比发现,科斯通过比较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的大小来确定选择分工与否,杨小凯则是通过比较分工带来的经济收益和市场交易成本的大小来确定选择分工与否。科斯未考虑分工引起的专业化会带来效率的提高。在杨小凯理论分析框架下,由于企业从事更专业化的生产,分工还会带来效率的提高,在企业剥离出一个部门(肯定选择剥离效率相对低的部门)后的科斯分工均衡点,企业的效率提高带来了额外的收入,额外的收入可以抵消一部分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该企业可能还要进一步剥离某些部门(可称为杨小凯分工均衡点),所以杨小凯分工均衡点是比科斯分工均衡点更科学的分析框架。对于产业分工产生的原因,能够使用杨小凯的分析框架:通过比较分工带来的经济收益和市场交易成本的大小来确定选择分工与否。

  “产业分工”的反向过程就是“产业融合”。基于上文阐述的杨小凯的分工分析框架,产业融合产生的条件:首先,通过比较融合增加的经济收益和分工改变减少的经济收益的大小来确定选择产业融合与否。若前者大于后者,则选择产业融合;否则,反之。要探究产业融合的成因,首先要分析融合带来的经济收益。公司能够通过对资产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节约某些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交易成本,实现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联结经济效应。融合的动因大多数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共用资产利用率,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二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首先,产业融合提高共用资产利用率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共用资产可分为两部分,即排他性使用的部分和非排他性使用的部分。共用资产中的非排他性使用部分是收益递增的重要来源,非排他性使用资产最大的特点是它可以同时用于不同用途和不一样的产品的生产,即用于甲产品生产时并不影响用于乙产品的生产,非排他性使用的资产相比排他性使用的资产来说,对于产业融合的推动作用要更大,成本节约效应也更强。非排他性使用的资产在所有共用资产中比例越大,则提高资产利用率的空间越大,融合动力越强。非排他性资产中绝大部分都是非货币性资产等知识资产,而非货币性资产转为他用基本不要增加任何成本,即能够零成本地获取其他新的收益。另一方面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会驱使企业调整经营战略以使闲置资产的利用充分化。在原有产品生产规模难以扩大或者受到市场容量限制的情况下,闲置共用资产的开发和利用,必然是转向可发挥共用资产作用的相关融合产业。第二,产业融合怎么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市场交易成本包括传递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的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合约执行的监督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产业融合后,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减小上述市场交易成本。如采用B2C形式的电子商务服务,直接把生产者和消费的人连接起来,大幅度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其次要分析未融合前后的分工消失减少的经济收益的大小。实际上,产业融合是分工的内部化,产业融合并没有消除分工,只是把市场分工转化为内部分工(盛洪教授将分工的内部化称为“高级一体化”)。因此,产业融合中企业内部仍可能保持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在获得融合收益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内部分工的收益;虽然产业融合后,企业内部增加了一部分交易成本,只要内部管理得当,还是能够很好的控制这部分成本。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如果资产具有较高的通用性,那么产业融合带来的经济收益的增加值,很可能超过分工改变带来的经济收益的减少值。通过对资产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节约某些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交易成本,实现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联结经济效应。

  1)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分析框架--判断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条件是不是具备;确定产业融合的方式;融合结果的分析;政府如何引导?

  2)文旅融合的十大问题:问题1共用资源--摸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用资产;问题2行政壁垒--如何打开文化和旅游单位间的“围墙”;问题3:行业标准--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问题4:共用技术--怎么样发展共用技术;问题5:兼并重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关领域怎么样做兼并重组;问题6:产业联盟--文化和旅游领域如何建立产业联盟;7:新业态、新产品--怎么样才可以使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产生更多、更好的新业态和新产品;问题8:规划引领--政府怎样制定一个好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问题9:政府领导--政府要建立什么样的组织架构来落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划;问题10:政策落实--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2018年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旅游业发展环境继续一直在优化。2019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优质旅游发展,慢慢地加强游客获得感;以文化拓展旅游经济发展空间,以旅游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持续加强培育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同时,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强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数据支撑。

  旅游产业链由旅游资源供应、旅游服务产品整合分销、媒体及营销三个环节构成,目前正逐步实现整体转型升级。突破传统常规性复制模式,寻求旅游服务产品的更代创新。此外,为释放游客消费潜力并丰富营收渠道,各景区或通过自身能力或与线上网络站点平台合作,对周边“吃住行购娱”等全产业链要素进行整合,打造以景区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

  (1)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尊重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规律及客观差异,找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地推进文旅融合,注重文旅融合的效果。

  (2)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原则。以文化为灵魂丰富旅游内涵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为载体彰显文化魅力促进文化繁荣,形成旅游依文化兴盛,文化借旅游繁荣的局面。

  (3)坚持统筹协调、互补共赢原则。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处理好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坚持合作共赢,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相互促进、互补协调、共同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4)坚持市场导向、项目带动原则。以人民对文化和旅游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积极地推进文旅产业市场化进程,培育壮大文旅企业,加快文旅项目开发,以项目带动文旅融合,增强市场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

  (5)坚持特色创新、质量发展原则。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旅特色,引导文旅融合特色化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新产品和新业态。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机制、产品、业态、模式和路径,以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坚持走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之路,提升文旅品质、品位和

  一是深化文旅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旅融合发展新环境;二是打造文旅产品项目,建设文旅融合发展新载体;三是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创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四是优化文旅服务管理,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高质量;五是夯实文旅融合基础,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新

  一是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坚持保护第一,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确保文化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文旅产业和文旅事业有机结合,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着力补齐文化产业短板,推动文化旅游化;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着力补齐旅游事业短板,促进旅游文化化。

  三是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尊重历史和民间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结合现实文化旅游需求,融入现代价值观念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到传承但不守旧,创新而不忘本。

  四是抽象文化与具体产品有机结合,创新文化旅游的载体形式和表达方式,将抽象的文化开发成具象的文旅体验项目,通过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等载体的有效展示和合理表达,使之成为易被客人接受的具体文化符号和体验性产品活动。

  五是本土文化与异地文化有机结合,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时,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通过跨文化交流和跨区域文化融合,实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开放包容的异地文化(或文化品牌)的完美结合。

  理念融合:文旅融合顺应时代背景,让文化更接地气,更有旅游味,让旅游更有内涵,更有文化感,彰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理念。

  机构整合:打破壁垒、全面融合,还要因地制宜、保留特色,同时要创新举措、突破践行。

  资源整合: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做好各类资源的梳理、整合与提炼应用,让文旅发展有支撑。

  产业融合:实施“文化+”“旅游+”战略,“互联网+”。要让文化联姻旅游做活、工业支撑旅游做强、农业围绕旅游提升、商贸融合旅游延伸,体育融入旅游做旺……让文旅+通过产品的创新打造焕发时代活力。

  资本聚合:文旅产业是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文化密集型、人力密集型、创意密集型的五密产业,探索各种投融资路径和方式。

  服务融合:包括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让文化设施旅游化,旅游设施文化味等。

  产品融合: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建立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推出更多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

  界域融合:是产业融合的提升和发展。界域融合是一种突破常规产业或行业边界及发展领域的过程,也即跨界融合。

  区域融合:产业融合的一种空间拓展表现。既是增强产业空间竞争能力的市场行为,也是区域经济实现最优化发展的一种选择。

  一是推动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从关注自然、历史,转向更多关注当下生活;从关注有限的领域转向关注无限空间;从注重观光转向更看重体验和分享;从关注物理空间转向关注多维空间,包括互联网空间。从粗放发展转向到优质发展。二是培育文旅新业态。三是拓展文旅融合空间布局。四是融合与组合相结合。

  一是抓改革创新,建立文旅融合的环境机制,包括深化文旅体制改革、加强文旅融合顶层设计。全力发展全域旅游(运用全域性整合思维、创新性目的地思维、融合性系统思维、优质化品质思维和参与性共享思维,推动管理体制协调化、资源整合系统化、公共服务便利化、产品供给品质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融合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参与社会化(全民化)、旅游效益综合化(最大化))。

  二是抓载体建设,打造文旅融合的品牌产品。打造文化旅游服务产品,推动文化资源宜游化开发,重点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区,保护开发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名镇名村,推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形成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可满足多种群体需求的文化旅游服务产品体系;丰富文化旅游活动,打造文化旅游节庆会展活动品牌,打造高水平的旅游演艺品牌;拓展文旅融合空间,加快建设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核心区或文旅产业聚集区,集中打造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场馆,引导文旅企业、文旅项目和特色产业向园区集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空间聚集和融合发展。创新开发一批文旅特色小镇和文旅综合体。充实主题公园、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娱乐活动,提升文化旅游双重功能,增强其感染力和吸引力。加大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体系;丰富文旅融合载体,需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个性的基础上,丰富文旅融合载体形式,创新文化旅游表达方式。,促进优秀文化传承、本土特色塑造和文旅产业发展。

  三是抓产业主体,构建文旅融合的产业体系。壮大文旅市场主体,培育一批覆盖旅游投资、旅游经营、文化创意、文化娱乐、影视制作等领域的综合性文旅公司集团、培育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旅公司集团、着力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品牌企业,引导文化旅游企业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以“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助推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衍生新业态,拓宽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谋求多元化发展;创新文旅融合业态,开发多样化的冰雪旅游、避暑旅游、夜间旅游、研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新产品,积极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与落地自驾旅游、邮轮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体育与康养旅游、研学旅行、“文旅+互联网”等新业态。

  四是抓服务管理,提升文旅融合的质量效益。推动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推进文旅标准化和技术融合,加强旅游信息化和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智慧旅游和智慧文化发展水平;实施文旅品牌引领战略;规范管理提高文旅融合质量,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发挥文旅融合示范作用。认定一批规划策划(设计)完善、文化特色鲜明、互动体验性强、综合带动力大、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良好、消费者评价高的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及时总结文旅融合成功的经验与模式并予以重点扶持和示范推广。

  五是抓基本的建设,完善文旅融合的保障体系。抓文旅规划融合、抓文旅市场融合、促进文旅客源对接互动、整合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宣传资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融合、借助大数据分析加强市场调查与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服务产品,拓宽文旅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文旅消费热点;抓文旅政策配套;大力扶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抓文旅人才培养。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既有赖于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大环境,还需要政府、市场、产业及企业等管理部门和运营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努力。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在管理体制方面,一定要通过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制定、颁布和推行实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与法规;在整体规划方面,政府可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提高各部门的重视程度,以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在观念引导方面,政府应充分的发挥舆论宣传作用,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佳方式,也是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市场化过程进行项目投资与运营,以吸引客商、扩大就业和满足当地居民与游客的需要,充分的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才能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文化和旅游是构成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文旅互动是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近年来,“印象”系列演出项目、陕西黄帝陵的传统祭祀文化旅游项目,陕西、甘肃等丝路沿线省市联合推进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项目群等,都是文旅互动发展的典型代表,它们不仅促进了地区文化、旅游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而且进一步带动了文化旅游产业多元融合式发展。

  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力度是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原国家旅游局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充分的发挥信息化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引领作用。只有不断利用新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如旅游线路设计和导服设施建设等,才能真正的完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才保障和培养仍是一个短板。从实际运行来看,还存在很明显的人才比例不适当、人才发展后劲不足、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如不能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将严重制约产业融合发展。

  总之,文旅融合并非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简单相加。文旅融合是全产业链融合:文旅融合涵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整个产业链,构筑成文旅产业体系:从产业初端设计研发到中端项目和产品建设,再到末端市场营销,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全产业链或某个产业环节的融合发展。文旅融合要做产业融合:从某一种意义上讲,文旅融合重在产业经济,重点在于生产要素、市场主体、经营方式的融合,着力点是形成市场化开发模式,如乡村旅游、旅游小镇、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都是例证。文旅融合要做全域融合:文旅融合也不仅限于产业融合,应为“全域融合”---着力于文旅全方位跨域融合,重点在资源整合、管理方式、发展模式上形成“文旅合一”的路径;“全领域”涵盖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诸多方面,如跨产业领域方面,以旅游带动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跨行业领域,以旅游带动文化创意、技术应用、新兴业态发展;跨部门领域,以旅游促进生态建设、扶贫脱困、基本的建设等,发展真正的“全域旅游”。

上一篇:文旅部: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文旅部官方推介:这六个当地值得一看